———记生科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之路
作者:王静李硕
“面试时考官更注重我们对实验操作的独立掌握和实验细节的充分了解,很幸运我大学四年里都已经进行过系统的训练。”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生物工程(4)班的齐会涛自信地告诉记者。据了解,齐会涛、刘壮、仇本华3人同时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此种情况在本校甚至全国高校中少之又少。
采访中,记者得知,在今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生命科学学院考研成绩再创新高:325名毕业生中,有268人参加研究生考试,204人超过国家线,101人考入“双一流”高校,凡进复试者皆被录取,考研率达55.1%,成为全校考研数量和质量最高的学院。推免的19人均被保送到包括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生命科学学院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心,以学生的专业基础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基本点,在实践创新中育人成才。
教学与科研并举
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但是仅通过班级授课和课堂教学,师生接触交流的机会有限,教师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的现象。
“对于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创新意识、思辨能力、国际视野一直以来都是学院的培养目标。”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郑成超说,“学院考虑实践环节、实验条件、课程学时等,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都是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
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顺利推行的,是该学院推行的本科生“三位一体”互动式育人模式,即“学业导师+学术导师+生活导师”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和管理。班主任作为学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业问题进行辅导和答疑解惑;学术导师为学有余力并对学术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指导,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学工人员是创新导师,负责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各项规划的实施,保障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学院“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成为良性的师生沟通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研究创新能力,学院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为每个本科生配备学术导师,导师由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到5名本科生,进入自己的实验室参与科研。
“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实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会在考研中成为重要的加分项。”推免至中科院的张雪纯分享保研经验时说。
张宪省教授作为校长,行政事务非常繁重,他亲自担任本科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小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每两周一次的团队会议他基本也都会参加,在组会上,他指导本科生阅读学术前沿文章,指引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真正的兴趣,找准自己的方向,引导一些“科研种子”走向学术之路。
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的沈煦今年年初收获了自己的首个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欧洲生物化学学会联盟通讯》(FEBSLetters)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其题为“AR鄄RDC3通过促进原癌蛋白YAP的降解,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和恶化",影响因子达3.6。同时,她还通过了清华大学的推免面试,获得直博资格以及伦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沈煦取得的成绩,正是学院教学与科研并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成果。学院每年划拨16万余元支持本科生做科研,并且定期举办各类科学竞赛,鼓励学生参与,还邀请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知名校友和企业家来校开展“生命之光”学术讲座,传递先进的科技信息,为学生做学术引领。
创新与创业并行
除了十分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学院还要求学生要掌握专业技能,同时不断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以及创新大赛,引领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培养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校SRT项目,并为其配备较强的专业指导队伍,下拨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创新项目。据统计,每年由学生自主主持的创新项目达50余项,参与人数占全院人数的20%左右。
学院定期开展实验室OPENDAY活动,让学生在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触摸科技前沿;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国家级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先后开发了泰山虫草、泰山赤灵芝、红茶益生菌饮品、灵芝盆景等创新产品,建立食用菌多糖产业化生产、食用菌菌种资源库、铁皮石斛组培、墨兰组培快繁、红掌快繁等创新创业项目;重点打造了百奥微生物科技协会和“飞”动植物艺术协会两大学术型社团,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以这两个社团为依托,学院建立起了以山东省首个数字植物标本馆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工程项目。
对于有创新梦想的学生,学院基于创新潜质因材施教,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实践与成才并进
为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生科院贯彻实践育人理念,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学院积极利用教师的科研合作企业和校友资源,开拓校外实践平台。
2017年11月,生科院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在山东蓬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挂牌,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形成优质资源融合、教学科研结合、学校与社会联合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据统计,学院目前已经建立16所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学生投入创新。
在孙中涛副教授的指导下,2017届学生王佳琪到山东佐田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实习。实习时,他了解到公司采用的发酵方式并非最佳,建议用10公斤的透明塑料桶发酵。他提出的想法得到公司的高度重视,经整改,公司生产从原来的纯人工配料、接种、灌装转变利用水用肥生产线来完成,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而且培养菌量由日产三四吨提高到五至十吨。生物工程专业李倩和生物科学专业刘明月,在今年毕业实习中表现突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起草了公司的腐植酸生物有机肥行业标准。
学院努力突破专业限制、学校限制和常规方案限制,在本科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多元”,通过多种模式和多样平台实现多元选择、多方收获,全面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创新潜能,在实践中打造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